第二,学术生产数量繁荣具有外在制度的逻辑必然。无论是由普适的禁令性规则构成的外在制度,抑或是具有特殊目的的指令构成的外在行为规则,它们对学术生产数量的繁荣都具有激励作用。首先,大学学术生产数量的繁荣,与大学所承受的外在评价制度压力密不可分。科研量化考核办法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某种程度上说,量化考评是大学理性发挥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但是,片面地、过度地强调量化评价甚至步入量化主义,势必会使大学的学术生产走向大学理性的反面。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定量评价之弊端不在于缺乏常规意义上的'理智'或者'理性'而是导致大学理性中的人文精神残缺一高等教育最为珍贵的部分被定量主义吞噬、侵犯和压抑,这才是其广受垢病的深层根源。定量主义缺少对灵感、灵性与灵动的关切,缺少对非理性、人文精神的真正尊重,因而大学理性失范失去的不是理性,而是大学必须的非理性"。①可以说,科研评价的量化主义,是对大学理性碎片化理解的结果。在大学理性碎片化的学术生产环境中,众多的知识产品必然也会鱼龙混杂方面出现了学术生产的数量繁荣,另一方面也制造了大量的学术垃圾。其次,大学学术目标的漂移,对学术生产数量的繁荣具有直接的影响。学术漂移,是大学学术转型的_种非理性表现行为,是大学学术理性失范的结果。大学之所以形成学术漂移的情结,在于大学在审视自身所处的场域位置时,往往作出将自己与其它大学进行相似的比较假设中。应该肯定,大学对更高一层目标的追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关键在于,大学对目标追求的理性程度是否合乎应然的逻辑。那么学术目标漂移又是如何对学术生产数量繁荣产生影响的呢?人们业已知道,政府和社会对大学发展的期待,与大学组织自身的发展愿望,促使了大学学术目标漂移现象的发生。要求大学成为最好的大学,几乎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思维惯习。尤其是地方大学,地方政府和区域社会对其发展的关注往往更多。在政府的期待压力之下,大学组织无不把教师的学术生产数量作为追求卓越的目标而加以量化考评。 第三,当下国内的学术资源控制与分配制度,对学术生产数量繁荣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学学术生产的本质是一切学术资源的总和。就制度而言,学术资源高度集中和集权控制的资源所有、分配、使用等制度,迫使大学组织对政府和社会特定机构的严重依赖。首先,大学对政府的学术资源严重依赖;其次,大学对政府的思维模式也严重依赖。在这种严重依赖关系中,导致大学组织内部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也与政府趋同。因为学术生产的量化指标,正是政府对不同学校进行资源分配的依据。在制度失范甚至可以说是制度扭曲的环境下,学术生产的资源分配制度便是决定学术生产数量繁荣程度和结果的重要因素。不仅高校对政府所提供的学术资源依赖性强,而且,几乎整个高等教育场域,对政府提供的学术资源的依赖程度都很高。就学术生产而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多所大学往往随着学术资源分配的制度导向,不约而同地提升科研奖励力度等,进而引发学术生产数量繁荣现象的同时发生。 三、制度失范的影响及繁荣背后的危机 基于量化评价的学术生产制度,的确给学术生产数量的繁荣带来了机会;但是,从另一侧面来看,量化主义的学术评价制度不能不说是大学理性被片面解读的结果。因为,就其结果而言,极度的量化导致了学术生产制度的失范,并因此逼制了学术生产质量的提升。"过度强调量化不仅不能增进绩效,反而破坏了学术生态和学术精神。原本为了办_流大学而采用的评价标准,现在反倒成为抹杀大学人文精神的工具,以理性的形式导致了反理性的结果,最后演变成了大学理性悖论"。②可以说,从理性出发又走向理性背面的学术制度失范现象,在大学场域比比皆是。以至于人们日益地意识到,这种学术制度失范在给学术生产带来数量繁荣的同时,也给学术的真正生命带来了致命危机,其学术制度的弊端也曰益为学界所广泛认识。 |